郑永年:王赓武的学术贡献与现实价值
2020-10-16 19:50:37
  • 0
  • 1
  • 9

来源: IPP评论   原创 国际视野中国情怀

▲ 王赓武

◆ ◆ ◆ ◆ ◆

王赓武是现代最杰出的华人学者之一。1930年10月9日,他出生于印尼泗水的一个华人家庭。随后他在马来西亚长大,在新加坡和英国完成学业,并且在马来西亚、澳大利亚、香港和新加坡展开辉煌的学术生涯。可以想见,如此多元的文化经历极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和学术研究。

王赓武最大的学术贡献是对中国与世界的复杂关系提出了概念阐释。他的学术成就也为他赢得了“君子”的美名。凭着丰富的生活阅历、对不同文化文明的深刻理解、学术想象力、对中国与世界大同的热忱,王赓武拉近了截然不同,甚至看似不可调和的两个世界间的距离。

他的著作里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“华人性”(Chineseness),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探究“华人性”的不断变化。

中国作为文明古国,曾经历了持续的剧烈变化。历史学者出身的王赓武研究过中国的三次崛起,分别是秦汉、唐宋和明清时期。每一次崛起都深刻改变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治的许多方面。王赓武的兴趣随后转移到了中国现代史中“华人性”的演变。西方强国入侵后,中国经历了快速巨变,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典例。中西方学者对现代化与西方化的争论贯穿王赓武的学术生涯,很多学者认为二者基本等同。

王赓武认同西方世界对中国巨变的影响,但他强调,民族主义崛起和儒家主义复兴的背景下,中国保持着自己独有的面貌。现代化并没有像很多人预想般地将中国变为“西式国家”。他认为,尽管时代更迭、政权交替、危机起起伏伏,儒家主义仍历久弥新,五四运动和共产主义的兴起都没能让它退下历史舞台。

在国际层面,王赓武将“华人性”和“天下观”结合了起来。他在50多年前发表了论明初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文章,收录在费正清编著的《中国的世界秩序: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》(The Chinese World Order: Traditional China’s Foreign Relations)一书中,首次吸引了世界学术界的关注。该文以“天下”作为行文逻辑,阐述了封建王朝朝贡体系的基础准则和惯例。

在王赓武看来,一切与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举动相关的议题,核心都是中国是否打算对他国实行现代朝贡制度。中国既不是世界新秩序的创建者,也不奉行当下美国主导的秩序。相反,王赓武认为,“华人性”的基本观点是万物皆变,唯变不变。

据此,目前的国际体系注定要发生变化。当今的国际秩序并不代表永恒的国际秩序,而是二战战胜国价值取向与利益的产物。中国接受世界秩序中符合本国利益的一部分,但并非想让这个体系本身保持不变。如今的规则、准则、制度既不普适,也不永恒,中国既不是修正主义国家,也不是守成大国。

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终将陷入所谓的“修昔底德陷阱”,或陷入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间常有的军事对峙。王赓武从“华人性”的角度提出,文化调和有望实现,文明冲突并非难免。

首先,中国历史证明,古代中国与其他帝国不同;当今中国的愿景也与美国的不一样。中国的扩张已经成为历史过往,中国也没有通过向其他主权国家传播其政治制度和规则,企图获取区域或全球的主导地位。其次,更根本的一点是,“华人性”本身指向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内在尊重,以及文化多样性的调解。

中国构成的威胁不在于“天朝上国”思想和等级森严的朝贡制度的“复兴”,而在于其万一效法日本帝国主义或美国的行为,危机则会显现。如果中国真的模仿或者借鉴他们的观念,那么冲突确实可能发生。问题的根源将不是“华人性”,而是“非华人性”。

目前中美处于紧张局势之中,在此背景下,王赓武的观点对中西方的相互理解有着更胜以往的参考价值。

本文译自东亚论坛(EAF)的“亚洲之声”(Asian Voices)系列,该系列旨在颂扬亚洲杰出学者与思想家对了解亚洲所做出的贡献。

王赓武,澳大利亚官佐勋章(AO)和大英帝国司令勋章(CBE)获勋者,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,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。他是新加坡尤索夫·伊萨克东南亚问题研究所前所长、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东亚研究所董事局前主席,以及香港大学前校长。他还是澳洲人文科学院的院士,曾任该院院长,也是美国文艺与科学研究院名誉院士和新加坡殊功勋章获勋者。

王赓武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《南海贸易》(The Nanhai Trade)(1958)、《社团与国家:中国、东南亚与澳大利亚》(Community and Nation: China, Southeast Asia, and Australia)(1992)、《海外华人:从落叶归根到追寻自我》(The Chinese Overseas: From Earthbound China to the Quest for Autonomy)(2000)和《更新中国:国家与新全球史》(Renewal: The Chinese States and the New Global History)(2013)。王教授为东亚论坛做出了长期贡献。


★ 作者:郑永年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的院长

译者:梁婉珊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